html模版讓生命的綠色遍染“黑土灘”——記2016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馬玉壽


馬玉壽帶領他的學生在 黑土灘 上測量。趙 靜 李玉民攝

初春的青藏高原,寒風料峭。

一場覆蓋全省的雪,讓千裡祁連山銀裝素裹,一片蒼茫。2月23日,3天前剛從春暖花開的雲南回來的馬玉壽博士,就帶我們乘車翻山嶺、穿雪原,奔馳270公裡,來到祁連山深處的祁連縣默勒鎮瓦日尕村蒙古族牧民完德加的牧場。這裡是馬玉壽距西寧最近的一個科研實驗站。這時天空放晴,在陽光的照射下,積雪漸漸消融,裸露著灰黑色砂礫石塊的 黑土灘 和有著茂盛幹草的改良草地,一黑一黃,對比強烈。

完德加一傢人見到馬玉壽,全都迎瞭上來。37歲的完德加抓著馬玉壽的手,更是樂得合不攏嘴: 今年我們傢的牲畜算是順利過冬瞭,這雪要在過去可就麻煩瞭。多虧馬老師幫我們改造瞭 黑土灘 ,種下的牧草現在派上瞭用場。 看著網圍欄裡活蹦亂跳的幾十頭犛牛犢和安詳吃著青幹草的犛乳牛,回想一路上看到的牛羊群刨雪覓食時的艱難情景,我們感到完德加傢的牛羊真 幸福 。

在完德加的新式定居房裡,爐火旺盛,沸騰的奶茶滿屋飄香,端上來的新鮮手抓肉有一指厚的草膘,新打的酥油拌起糌粑美味可口。完德加和聞訊趕來的鄉親們,圍坐在馬玉壽的周圍,暢談起現在的好日子。完德加掰著指頭細細道來,5年前可不像現在,二三月份正是牛羊瘦弱死亡的季節,那時牛犢羊羔都沒有奶吃,哪還有人喝的牛奶。那時我們傢冬窩子(冬春草場)裡的草場全都退化瞭,我感覺生活沒有希望瞭。在縣裡工作的完德加的哥哥插話說, 那時候他就天天喝酒麻醉自己,勸也不聽。

現在還喝酒嗎? 聽記者這樣問,完德加搖頭說, 不喝瞭,我已經戒酒瞭,我們這裡現在沒有喝酒抽煙的人啦。 在座的牧民也都頻頻點頭。一個黑紅臉膛的漢子大聲說, 國傢對我們的支持好,現在 黑土灘 上都能長草瞭,我們要奔小康過好日子哩。 完德加的哥哥開玩笑地說, 現在我這個掙工資的和你們比就差遠瞭。 大傢都快活地大笑起來。

現在完德加傢的 黑土灘 已多半獲得瞭改造,剩下的靠近山頂的陡坡草場也在馬玉壽的指導下采取瞭封育恢復的辦法。下雪天完德加就不用出去放牧瞭,用夏秋時收獲的青幹草就可以讓牛羊吃飽肚子。完德加傢養著60多頭犛牛、500多隻羊,比5年前增加瞭一半多,完德加說, 算下來基本上冬窩子草場一畝多一點就可以養一隻羊。

黑土灘 ,是馬玉壽的心病也是他的 最愛

1984年,從甘肅農業大學草原系畢業的馬玉壽來到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工作。從小在貴德老傢放過羊的馬玉壽,對於草原有一種天生的特殊情懷。而讓他20多年矢志不移研究的 黑土灘 ,卻是因為一次 不愉快 的邂逅。

1994年7月23日,國傢科技部對三江源核心區草地退化進行調研,我隨著科技部領導路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時,山上正在下雪,夏天滿天飛舞的大雪,使整油煙處理DIY個草原非常壯觀,但那一塊塊格格不入地黑色裸露的土地,就像美麗的姑娘臉上長出瞭一塊塊庎癬,非常難看。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瞭傳說中的 黑土灘 。 馬玉壽回憶道,那一次與 黑土灘 的邂逅給他留下瞭終生難忘的印象。

黑土灘 是高原高寒草甸獨有的生態惡化現象,因氣候暖幹化、過度放牧、鼠害泛濫等原因,草場嚴重退化,經風蝕和水蝕後形成 禿斑 狀裸露土地,然後它就像 癌癥 一樣擴張,每擴張一分,草地就退縮一分。因為草皮的消失,導致千百年來形成的黑褐色腐殖土裸露,人們把這種地貌稱為 黑土灘 。

高寒草甸敏感而脆弱,一旦遭遇退化和破壞,就難以恢復。 馬玉壽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種黑土型退化草場發展極為迅速,尤其在三江源核心區域的青海南部及其周邊隨處可見。在這一地區1000萬公頃退化、沙化草地中,失去生態功能的 黑土灘 面積達460多萬公頃,不僅讓這一帶以畜牧業為生的廣大牧民群眾生活艱難,也成為三江源生態安全的重大威脅。

以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區域為中心的三江源地區,是中國影響范圍最大的生態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地,被譽為 中華水塔 。草地退化,凍土消融,將直接導致河湖、冰川等其他生態系統發生連鎖退化。這引起瞭國傢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1996年,馬玉壽加入到瞭當時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副院長郎百寧主持的《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復技術研究》項目,作為團隊主要人員來到位於三江源核心區的達日縣,開始瞭他的 種草 生涯。

在達日縣種草的時候,馬玉壽領受到瞭 黑土灘 的厲害,知道瞭 黑土灘 的恢復有多麼困難。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馬玉壽就有瞭自己的夢想和事業。馬玉壽說, 我恨 黑土灘 ,恨它對草原的巨大危害;也喜歡 黑土灘 ,因為治理它就是我的人生使命。我到處找 黑土灘 ,一見到 黑土灘 ,我就知道我的任務來瞭,就渾身充滿瞭幹勁。

一棵草,讓他夢牽魂縈三十年

要想讓 黑土灘 長出草,關鍵的是要有適宜的優良草種。科學的探索往往是艱難的。算起來我省先後引進過全國各地、甚至地處比較寒冷的國傢的草種100多種。但這些外來草種在既幹旱又高寒的三江源地區根本發不瞭芽。

在 黑土灘 上種草太難瞭! 馬玉壽到現在仍然感慨不已,最初兩年他和課題組人員用人工犁開一小片 黑土灘 ,撒下瞭從內蒙古引進的優良草籽,但第二年卻盼不出一棵草芽。

調整方向,他們把目光轉向瞭本土生草種。經過細心篩選,選育出瞭披堿草、中華羊茅、冷地早熟禾等一批本土草種,並開始在 黑土灘 上試種。

但經過5年時間的種植觀察,我們發現披堿性草、中華羊茅、冷地早熟禾這幾種牧草雖然產量高,長的快,但壽命也短,根系不能發展成緊密的地下網絡,地面上形不成草甸。 馬玉壽說。

繼續擴大探索的范圍,團隊研究嘗試多種牧草混播的技術。1998年8月的一天,閑不住的馬玉壽又像往常一樣在混播油煙處理機價格試驗基地轉悠,突然激動地喊出聲來: 你們看!草地早熟禾! 跟隨而來的學生順著馬老師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叢早熟禾在披堿草、中華羊茅、冷地早熟禾中昂然挺立,隨風搖曳。 我們忘不瞭馬老師當時發現草地早熟禾時異常興奮的情景 馬玉壽當時的學生施建軍說。

隨後,他們在周圍的草地上繼續尋找,發現瞭多株草地早熟禾。

我在甘農大上碩士時,當時的老師就給我們介紹過草地早熟禾,告訴我青藏高原上就有這種草,可以形成草甸。後來,在院裡的標本室裡也發現瞭這種草,聽說前輩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種植過草地早熟禾,但是因為沒有長期、系統的資金支持和人員堅持,最後沒有完成這個項目。能發現它我的心情無以言表。 事隔多年,說起當年發現草地早熟禾的情景,馬玉壽還是異常的興奮。

青海草地早熟禾的發現,讓馬玉壽的工作激情更加高漲。 但是這種野生牧草的種子很小,剛開始馬老師就用手一點點地去收,第一年隻收到瞭0.5公斤種子,他捧在手裡當成寶貝,把收來的種子又種在試驗基地,一整天趴在地裡觀察研究,就像對待孩子一樣,呵護備至。 施建軍說, 比如說播種,每次都是馬老師自己拉鏵犁種植。別人勸他,這樣的活就交給課題組的其他同志,但他不讓。那是他的寶貝。

草地早熟禾就像一個大器晚成的孩子,頭一年隻能長出兩三厘米的草芽,等到第三年才能收到種子。就這樣一年又一年,到2005年,也就是馬玉壽種草的第7年,終於形成瞭一片穩定的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

10年的不懈努力,讓馬玉壽團隊成功馴化選育出瞭我國第一個根莖型牧草新品種 青海草地早熟禾,這也是目前黑土灘種植的首選草種。這個治理三江源退化草場的當傢牧草品種,以其發達的根莖繁殖能力,柔軟的適口性,高產量,被中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 野生栽培品種 。目前全省已建立起0.13萬公頃種子繁殖基地,每年可為1.3多萬公頃的黑土灘治理提供種源。2005年至今,三江源區已推廣6.6萬公頃以上。據測算,種植新牧草的草場,0.06公頃一年至少能收割幹草500公斤,也就是說,0.06公頃這樣的草場就能養活1隻羊。而目前我省最優良的天然草原需要0.67公頃至1公頃才能養活1隻羊。

心中懷有大愛,他教我們 做事先要做人

所有的成功都來源於不懈的堅持。種草近20年,一年下鄉200多天,所到之處大多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是什麼力量讓馬玉壽堅守在三江源頭,癡心於牧草的種植研究。

對待農牧民要用心用情要真心對待他們 這是馬玉壽經常囑咐團隊裡年輕人的一句話。

他用自己的行動做出瞭表率。30多年來,馬玉壽奔走各地,為牧民們提供科技服務分文不取。為鼓勵牧民采用新技術,他許諾: 賺錢,是你的;賠錢,算我的。 每當看到牧民們豐收,他比牧民們還高興還感覺幸福。

團隊裡的女博士景美琳快人快語, 馬老師不管是做人還是搞科研,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3年前的一件事,讓景美琳至今記憶猶新,那是在夏季,連陰雨連著下瞭3天,大傢出不瞭門,隻能待在基地的房子裡。這時馬老師看見一個趕著牛羊轉場的牧人,衣著單薄,全身都已濕透瞭,馬老師立馬抓起一件塑料雨披冒著大雨沖出房間

馬玉壽為什麼對一個陌生人也能這樣關心?

我本來就是農民傢庭出身的孩子,對土地對農牧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馬玉壽說。

從完德加一油煙異味處理機傢脫貧致富的變化上,記者親眼見識瞭馬玉壽和他的團隊科研成果的威力。但讓我們好奇的是,在這茫茫草原的深處,一個普通牧民和一個知名博士是怎樣建立起聯系的。

跟隨馬玉壽已經工作瞭20多年的施建軍說, 馬老師有一個習慣,就是隻要一有空他就往草原上跑,到瞭草原我們這些年輕人也沒有他跑的路多。

那是2012年,馬玉壽在這一帶搞試驗,有一天閑暇之時他又按照老習慣到草原上到處轉悠。在七八公裡外的一處山坳裡,馬玉壽看到一處簡陋的定居點,周圍的草場全都沙化瞭,顯得孤獨而淒涼,這就是完德加的傢。經過攀談,一個願意真誠地教,一個願意真心地學,博士馬玉壽與牧民完德加的緣分就這樣建立起來瞭。

在達日縣滿掌鄉牧民紮諾傢的冬季草場上,0.06萬多公頃草場中533.33多公頃淪為 黑土灘 ,草場已不能放牧,甚至連找一根牙簽的草棍都找不到,紮諾一傢的生活陷入瞭貧困,馬老師帶領我們通過治理又讓草地逐漸恢復瞭生機,當時紮諾都激動得不知該怎樣感謝,隻是雙手合十一個勁地說,謝謝!謝謝!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瞭我們工作的意義,也理解瞭馬老師為什麼要那麼拼命地幹。 馬玉壽帶的研究生王彥龍回憶說,他忘不瞭紮諾感謝時的那一幕。

他的學生們記得馬玉壽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做事先要做人!

依格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鎮吾麻牧委會牧民,2004年依格傢267公頃草場中的100公頃淪為黑土灘,馬玉壽在幫他傢治理 黑土灘 時發現,依格傢人口多,妻子還有多種疾病,讓這個傢無形中經濟更加拮據。馬玉壽不光給他傢治理 黑土灘 ,還帶依格的妻子到西寧看病,看病時吃住都在自己的傢中,還給他們墊付醫藥費。一來二往兩傢就成瞭 親戚 ,依格每到西寧必到馬玉壽傢看望,給他們說說自己的事情。馬玉壽也會給依格的孩子麥多和更藏吉買學習用具,帶孩子們上街遊玩,吃好吃的。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馬玉壽既是單位的領導,又是科研的帶頭人,平時多半時間都在基層和野外工作,對傢人的虧欠自然很多。能在工作的空閑時間陪伴一下老人和傢人,是他難得的一點補償和享受。今年春節期間利用假期和冬季休牧時期,他終於實現瞭帶父母和傢人一起出去度一次假的夙願,這讓馬玉壽的心情格外舒暢。但是下瞭飛機回到西寧的當晚,他已經坐在辦公室開始處理工作上一些必需的事情。

記者也就在這天晚上,抓住機會第一次采訪到瞭馬玉壽,聽他講述種草的故事。幾天的采訪下來,讓記者深切地感受到他對牧草和草原的熱愛,是那樣地深沉 因為他說在牧草和草原的後面,是我們的大好河山和樸實善良的人民。正是這種無言的大愛,才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團隊,促動大傢凝心聚力,勇往直前。

人生若有收獲,在於把夢想播種到國傢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在馬玉壽團隊和他的合作者們的努力下,2000年,三江源 黑土灘 退化草地植被恢復技術研究內容正式列入國傢 十五 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典型脆弱生態系統重建技術與示范 , 十一五 、 十二五 期間更名為國傢科技支撐計劃後持續滾動實施。

馬玉壽和他的團隊通過參與研究的 高寒草地退化生態系統綜合整治技術研究 課題,建立起的青海省地方標準《 黑土灘 退化草地人工植被建植及其利用管理技術規范》,已成為青海省 黑土灘 治理的主要支撐技術。

2005年馬玉壽團隊承擔的《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總體規劃》中的《三江源區黑土灘退化草地本底調查》項目,首次將 黑土灘 退化草地劃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等級,並通過野外調查和相關技術的集成,建立瞭黑土灘退化草地的人工草地改建模式、半人工草地補播模式、封育自然恢復模式3種模式。

十二五 期間馬玉壽主持完成瞭國傢科技支撐項目《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系統恢復重建技術集成試驗示范研究》中的《祁連山天然草地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技術集成示范》課題,建立天然草地保護與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區1000公頃,研究成果達到瞭國際先進水平,為青海省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提供瞭強有力的技術依托。

目前,馬玉壽仍然主持著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課題 柴達木盆地鹽堿地牧草種植技術集成示范 課題,青海省科技支撐項目 祁連山退化草地恢復與可持續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 以及祁連山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科研課題 黑土灘(坡)治理技術集成示范 。目前取得瞭階段性成果,得到瞭當地牧民群眾的認可和好評。

2016年7月,馬玉壽作為項目主持人,成功申請到 十三五 國傢重點研發專項 三江源退化高寒生態系統恢復技術及示范 ,這個項目將為三江源區國傢公園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由於在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中做出的突出貢獻,馬玉壽享受2006年度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被省政府授予2005-2008年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先進個人;2010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2012年科研成果 三江源退化草地生態系統恢復治理與生態畜牧業技術與應用 獲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4年科研成果 三江源黑土灘綜合治理技術集成與示范 獲青海省進步一等獎; 三江源草地生態恢復及可持續管理技術創新和應用 成果於2016年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獎。

榮譽對一個人民科學傢來說隻是如露珠般的點綴,而事業才是他們永恒的生命追求。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站在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頒獎臺上,馬玉壽不禁心潮澎湃,有黨和國傢做後盾,他仿佛看到瞭三江源頭那一幅滿目蔥綠的美麗畫卷。( 趙 靜 李玉民)

人物小傳

馬玉壽,男,漢族,中共黨員,1964年2月出生,青海平安人,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

馬玉壽致力於草原研究工作30餘年,特別是在推進三江源區黑土灘退化草地恢復重建的研究與示范推廣工作中做出瞭突出貢獻。現任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副院長。先後獲得2010年度全國先進工作者,2011年度青海省農牧科研領域人才 小高地 領軍人物、青海省自然科學(畜牧獸醫)學科優秀帶頭人。當選青海省第十屆、第十二屆黨代會代表。他參加和主持國傢及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10餘項,獲得省級科研成果20餘項,國傢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主編專著兩部《三江源區草地植物圖集》和《三江源區飼用植物志》,參編專著3部,發表論文100餘篇,培養研究生19名。目前正在主持 十三五 國傢重點研發計劃 三江源區退化高寒生態系統恢復技術及示范 (2016YFC0501900)項目。

采訪感言

在采訪馬玉壽博士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思考起 人生、事業、成功 這樣的問題。

馬玉壽說,經常有不熟悉的人問他是幹什麼的,他說是農民。在馬玉壽的觀念中,農牧業工作者與農牧民本質上並無區別。我們也曾經讓馬玉壽透露一下退休以後會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他說也許會租一片地,那時就好好地種草,好好地養羊。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主要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有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草學界公認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研究領域的引領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果洛、玉樹種草的時候,他坦言沒有想過成功或失敗,他隻知道 黑土灘 必須要治理,否則三江源的生態和那裡的牧民就沒有出路。這個任務沒完成,他就要堅持。 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在那個 下海 成潮的年代,他樂此不疲,甘之如飴。當年上大學時他們同班同學有49人,現在還在幹草業的隻剩他一個。

如果講人生設計的話,馬玉壽的人生設計30年前可能並不會被人稱道,但30年後看來卻是成功的。從他的身上,我們真切感受到,真要想成功,還是要把人生的夢想播種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靜電除油煙機價格857F0BF7740C3A95
arrow
arrow

    xkt223i6s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